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1 lines (52 loc) · 7.66 KB

81.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1 lines (52 loc) · 7.66 KB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通行本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可信。
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
知道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知道。
圣人并不需要积蓄和占有。
帮助他人越多,自己就越充足;给予他人越多,自己就越丰富。
上天的规律,有利于万事万物而不去妨害;
圣人的准则,有所作为但不为自己去争夺。

逐句解释: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人言为信,要真实可靠的,不能虚伪。美:漂亮、华丽。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听起来漂亮的话并不可信。人们总喜欢听好听的,于是谎言就多了。如果人们愿意听到真实的,那么就应该摒弃那些漂亮的话。因为漂亮的话往往是经过粉饰后的假大空话。老子劝诫人们要真实,不要被美丽的谎言所迷惑。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辩:有口才,会巧辩,花言巧语,华而不实。 淳朴善良的人不会巧言善辩,而能说会道、巧言善辩的人往往并不淳朴善良。这里与帛书版有一些出入,帛书版为“善者不多,多者不善”。那个意思是得道之人的善良,是无为而不争的,不为自己争取多多的利益,而是从利他角度出发,为众生谋福祉。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有知识的人,引申为有智慧、得道之人。博:广博,宽泛。这里引申为博而不精,卖弄学问。 真正明白“道”的人不会因为知识博广而卖弄,卖弄的人还没有掌握“道”的真谛。我们通常说要博学多才,学富五车,这都是说学知识越多越好,老子怎么说博广的人还不知道呢?其实老子说得没错。一般的知识,当然是博采众长,越多越好,但是老子所说的知识是“得道”,是指按照“道”的规律行事,体现出“德”来。按照“道”的规律展现“德”并不需要广博的知识,只是需要持之以恒,慎终如始坚守“道”即可。那些看起来学识广博的人,可能花里胡哨的,粗通文墨就开始卖弄,因此离真正的“修道”相去甚远。

圣人不积。

积:积蓄,贮存,占有。 圣人这里指的是得道的统治者,他们并不需要太多的积蓄和占有,而是一心为民,为老百姓谋福祉。如果统治者为了私欲而不断积累占有时,那就是背道而驰。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愈:越,更加。 圣人帮助他人越多,自己就越充足,这是因为当你一心为民时,也一定可以从民众那里获得帮助;圣人给予他人的越多,自己就越丰富,这是因为民众富有了后,也会积极回馈。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利:有利、利于。害:妨害、伤害。 上天的规律,有利于万物而不去妨害它们。圣人的准则,有所作为但不为了自己去与百姓争夺。天道无仁无义,客观恒久地运行着,它没有偏爱,只是默默地滋养着万物,而不会妨害它们。统治者的治国之道,要遵循“无为而治”,也就是“为而不争”。统治者治理天下要有所作为,但不要破坏和干预自然规律,不要为了自己的私利去与人民争夺。

心得总结:

这一章在通行本是最后一章,而在帛书本里面是六十八章。后人把这一章放置最后也是有意义的,因为本章可作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老子提出了很多观点,从天地万物创建到“道”和“德”的运行规律,以及各种辩证思想。其中本章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全书的中心思想。

本章从内容上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有道之人的言行举止,第二部分是天道的核心思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美丽的言语不可信,真实可信的言语不美丽。现实的确如此,你告诉他人真实情况,往往听上去并不那么美丽,你如果编织谎言,便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善良的人是非常质朴的,不会搞花里胡哨,也不会巧舌如簧,而是有点木讷,甚至笨拙,根本不屑与人争辩是非。对于“道”的理解和践行,并不需要多么广博的知识,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行动。那些看起来知识博广的人,往往喜欢高谈阔论,不断卖弄,实际上却没有真正领略“道”的真谛,这样的人从修道的角度看,是相当无知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无需自己积累,也无需彰显欲望。圣人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就会变得更富有;圣人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就会得到更多。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当你尽心帮助他人时,别人也会回馈于你,这是天道。而通过帮助他人,你的内心也会更加充盈,从自己这里向内求,就会明白更多。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老子提出的“为人”、“与人”不是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是别人都有了,而自己啥也没有,这样的圣人即便存在,那也不可持续。二是老子的思想不是那种厚黑学和老谋深算,不能以利己为目标而以利他为手段,而是以利他为目标和出发点,自己最后也获得了更多。这只是自然的结果,而非刻意为之。

老子提倡的是一种“无我利他”观点,即出发点和目标是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让老百姓过得更好,最后的结果是老百姓越来越有,圣人自己也会得到更多。这也是一种双赢和平衡的思想,最后双方都获得了更多,社会变得和谐有序。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全章的总结,也是整部书的中心思想。老子一开始就提出了天道,天道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一种客观规律,悄无声息,不停运转,使得万物保持平衡。它有利于万物生长而不去主宰和妨害,有了成绩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圣人,也就是得道的统治者,应该遵循天道来治理国家,施行无为之治,具体来讲就是“为而不争”。身处其位,当有所作为,带领大家攻坚克难,创造美好生活,不是为了自己去争名夺利、流芳百世,而是真心为老百姓谋福祉,为全天下做奉献。而当你真的这样做了,人们并不会忘记你。这就是天道。

这一章里,老子通过“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说出了“道”的中心思想。无论治国理政,还是管理企业,亦或者为人处事,老子的观点都值得我们遵循和借鉴。人们有时候会讨论什么是文化以及什么是善良,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其实读懂了老子,践行老子所提倡的,就是有文化,就是莫大的善良。

附帛书版:

通行本第八十一章与帛书版六十八章同。

返回目录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