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2 lines (43 loc) · 8.04 KB

3.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2 lines (43 loc) · 8.04 KB

《道德经》第三章通行本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不使老百姓相互争夺;

不珍贵难得的财物,不使老百姓心生偷盗;

不炫耀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让百姓保持内心的虚空,吃饱穿暖。

减少功利心,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使老百姓去除智巧,没有贪欲。

使得贪婪智巧之人不敢任意妄为,圣人按照无为的方式行事。

顺其自然,依循无为而治,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   

逐句解释: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崇尚或推举圣贤,使得人民不去争权夺利。即不去鼓励人人都做圣贤,尤其是那些张口闭口君子风范,仁义道德的贤。因为人们在争夺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成为圣贤,反而变得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要知道圣人与大盗也就一步之遥。有很多所谓的“圣贤”也是一个幌子,拿来欺骗老百姓的。有如君子剑岳不群,也如一些汉奸走狗、贪官污吏、冠冕堂皇之辈。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拔高难得之货的价值,不去提倡奇珍异宝,使人们不为了那些稀奇的东西去抢夺。物以稀为贵,现今社会的珠宝黄金钻石,其实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然而却被商家不断炒作,勾起大众的欲望,从而使得攀比成风,炫富盛行。对于有钱人,就是要拥有稀世之宝,以示与普通人的区别,彰显自己的富贵。这都是因为社会风气点燃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把人性的贪婪唤醒。

人吃五谷杂粮,穿粗布长衫,喝清茶淡水即可,不用非得山珍海味,绫罗绸缎,人参燕窝。与其贵难得之货,不如鼓励多读书,多充实精神力量,让人们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内涵。与其唤起人性贪欲,不如鼓励人人修身养性和奉献爱心。如今世风日下,人们表面虽不为盗,但实际上却是戴着面具的伪君子。我们应当听取古人的智慧,返璞归真,回归到人性的本真中来。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去彰显和炫耀那些引起人们欲望膨胀的财富和事物,可使得人们内心安宁而不生乱。领导者也不要展露自己的欲望爱好,使得下面不断揣摩。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了欲望,人活着缺乏动力;过分的贪婪则会导致人性凶残,暴虐无道。适度的竞争是有必要的,平均主义会导致人们懈怠懒惰,但是一定要适度,正确地引导和示范非常重要。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句话像大白话一般,无生僻字,很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少想、吃饱、不作、身强体壮。这里圣人当为统治者。表面看来就是让人们吃饱喝足,少想多干。但背后意思历来颇有争议。有的观点认为老子在劝解统治者采用愚民政策,让人民成为干活的机器,吃饱喝足强健体魄就行,无需个人意志和自由,即去掉人们的欲望,使民无知。有的观念则认为老子并非鼓励愚民政策,而是采取的返璞归真,回归本源,与民休息的政策,这与前面的句子衔接的关系。前面谈到了要使民不争,去掉多余的欲望,使民不乱不为盗。统治政策只有去掉人们多余的欲望,让生命回归本质,人们才能活得充实,得到真正的自由。

我觉得第二种意思才是老子的本意,因为老子的本意当是尊重民众,而不是愚弄百姓,让人民在满足需求和实现欲望之间找到平衡。当然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究竟怎么想的我们也不用过分较真,如何解读应当与时俱进,而不要执拗于表面字眼。至少当今社会,自由和民主是大势所趋,人们需要自由意志和自由思想,封建朝代的压迫统治只会一次接一次地被推翻。我们应当尊重民意,顺其自然,让人们回归到本真的状态。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让人们不去胡思乱想,保持少私寡欲的状态,让人们那些挖空心思不断满足自己贪欲的人没有好下场,从而不敢那样去做。人们不去那样做,也消除了贪欲,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这个用在国家或者企业等组织都是可以的,统治者和管理者要身先示范,放下欲望,再告诫老百姓也要做到戒除贪婪,放下欲望,一切顺其自然,那样的话就能够治理好国家或者企业了。

心得总结:

这章老子是在告诉统治者要遵循自然,返璞归真,去除多余的欲望杂念。行不言之教,用无为、自然的方式去治理天下。而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其实这个道理是相通的。管理除了管事管业务,更多的其实是管人,而管人其实比管事更复杂。

而如何管人呢?老子的意思是管理者当以身作则去除多余的欲望,不见可欲,依循自然,让员工吃得饱、穿得暖,强健体魄,也去除杂念,安心地工作和生活。从而员工心态端正,工作积极,彼此达到一种和谐和默契,最后打造出良好的团队氛围来,这时候团队创造力就显现了,企业得到了有效治理。

老子绝不是要消极无为,放弃竞争。老子是告诫大家企业内部要放弃攀比之心,要遏制管理者过度的欲望,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展开竞争。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当然要竞争,也唯有不断竞争才能创造价值。但这是针对外部而言,且是从事业的角度来看,而对于内部治理以及人员管理的角度看,我们就不应该采取激进的管理手段,而是应该采用顺其自然,与民休息的策略。

对于内部治理,表面看起来是松散的,是自由的,甚至无管理的,但其实这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智慧,尤其是对于科技类企业,员工知识层次较高,本身很自律,积极性也很高,大家也都明白,我们应当采取的是给予宽松的氛围以及优厚的待遇,充分信任和尊重研发人员,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创造,把管理融入无形当中,而不是横加干涉、制造矛盾、朝令夕改,我们只需要设定愿景目标和进行文化制度建设,统一大家的思想,再设定年度和季度的OKR,然后众志成城,奋发图强,竞手可破也。

现在一些企业喜欢末尾淘汰制,还鼓励狼性文化,殊不知末尾淘汰是针对确实不合格的人准备的,而不是设立一个制度,每个部门必须末尾淘汰。至于狼性文化,那是针对外部来讲的,对外要敢拼、敢打、敢抢,而对于内部,你鼓励谁加班工时较长,鼓励996,鼓励大小周,鼓励不吃不喝睡在公司,鼓励大年三十值守做什么?打了鸡血对外拼搏,这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对事来讲,而对于内部来讲,尤其是人员的管理,我们应当采取充分信任和尊重、授权的模式,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老子的“无为”管理思想,有三种境界,一是“无为而为”,就是以不做为做,看起来没做,其实做了;二是“顺性而为”,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规律去做,顺其自然;三是“为而无为”,就是做得非常自然,看起来就像什么都没做一样。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治理国家,这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附帛书版:

返回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