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冴羽答读者问:你是怎么理解知行合一的? #296

Open
mqyqingfeng opened this issue May 16, 2022 · 4 comments
Open

冴羽答读者问:你是怎么理解知行合一的? #296

mqyqingfeng opened this issue May 16, 2022 · 4 comments

Comments

@mqyqingfeng
Copy link
Owner

前言

最近我发起了「冴羽答读者问」活动,如果你也有想要提问的问题,欢迎留言,我会按照顺序依此回答。

正文

知行合一应该是很多人的座右铭,告诉自己,不仅要知道,更要做到,然而太多的人都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行动的时候没坚持几天,就不了了之,那么如何才能跨越从“知道”到“做到”的鸿沟呢?

首先要分析的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却没有做到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只是“知道”,但并没有相信。这个“知”只是停留在了你的思维层面,就像牛顿第一定律一样,它是你的知识,但它不是你行动的动机。

就像我们在学生时代,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这能改变人生。可是多少人又真的相信“好好学习能改变人生”呢,只有当你来到一个并不如意的大学,身边都是无法忍耐的室友和环境,投出的简历杳无音讯,面试的时候屡遭拒绝,工作的时候被嫌弃,少数人才真的相信了“要好好学习才能改变人生”。

为什么这里说少数人呢?因为大部分的人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是“我要好好学习”,而是“如果我当时好好学习,我现在就不会这样了”或者“我就是菜,我就是蠢”,他们也许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怨天尤人、自我责备,或者干脆咸鱼躺平的状态中,顶多对后辈好为人师一下,以亲身经历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而对他们自己来说,依然不会开始“好好学习”,换句话说,好好学习的动机依然没有形成。

那么怎样才能从知道转为形成动机呢?首先你要剖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问:“我今天学习了,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答:“因为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问:“为什么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
答:“因为我想受到大家的肯定和尊重。”
问:“为什么我想受到大家的肯定和尊重呢?”
答:“因为我虚荣”
问:“那你虚荣的目的是什么呢?”
答:“因为我想获得大家的肯定和尊重……”
问:“为什么我想受到大家的肯定和尊重呢?”
答:“因为我内心缺乏安全感”
问:“为什么内心会缺乏安全感呢?”
答:“这让我想起了幼年时的经历,家里没多少钱,听到别人对我的闲言碎语,感觉很伤心”
问:“为什么别人说你,你就伤心呢?”
答:“被人中伤,受到误解,自然是不会开心的”
问:“为什么被人误解,自己就不开心呢?”
答:“因为不想被大家排斥”
问:“为什么不想被大家排斥呢?”
答:“因为希望与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的”
问:“为什么和大家在一起会开心呢?”
答:“因为有归属感”
问:“建立归属感一定要通过学习吗?”
答:“……”
问:“今天学习了,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吗?还有吗?”
答:“学习完会很快乐”
问:“为什么学习会快乐呢?你不是最讨厌学习的吗?”
答:“……”

在商业中,也有 5WHY 分析法,指的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 5 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当然具体执行的时候,目的是为了找出根本原因,具体可能远不止 5 次,对于自我的追问,无论追问多少次都是有必要的。

在自我追问中,对自己坦诚一些,写下真实的想法,哪怕是幽暗的想法也没有关系,这就是人性,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独处的时候都不肯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有什么时候能审视自己。

而在追问的时候,可以对一个问题重复的问,力求遍历第一层的答案,然后对第一层的答案再进行不断的追问。追问的过程中,答案可能越来越多,让你觉得越来越乱,但没有关系,道理是越辩越明的,你不追问,它就是一堆杂乱相互穿插的绳子,藏在你心里,感觉膈应,时不时的还冒出来让你心烦一下,你追问,就是在梳理这堆绳子,但梳理的过程不一定就一帆风顺,可能盘综错节,越梳越乱,但不要害怕,就像我们日常解绳子,一旦找到打结的地方并解开,后面的会很快梳理好,遇到让你心烦意乱的地方,不妨怀着“一旦突破,很快就能拨云见日”的念头继续梳理。最后梳理完绳子,把每一条绳子捋直,清晰的摆放出来,你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和信心。

但审视自己并不一定就能带来动机的转换,你还需要知识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阅读和行动。就比如关于“归属感”,怎样才能有归属感?我们只要在一个地方就有归属感吗?我向别人不断的所求会有归属感吗?我和社群的人等价交换会有归属感吗?又比如“快乐”,快乐分高级和低级吗?为什么有的时候,快乐完会空虚,而有的时候则快乐的很充实?一个充实的快乐需要有哪些组成条件?

这些问题你可以自己思考,从自己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结论,你也可以从众多的书籍中,从他人的答案中,启发自己,得出自己的答案。无论哪种,是实践还是阅读,你都需要经过思考,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意识进行资讯整合、判断、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因为有过往知识的积淀,你对结论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一些,而越深刻就会越触及内心。

即便是自己逻辑思考得出的结论,它依然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关键在于你的内心是否接受,而这要看你的“共情”能力。人们常说“四十不惑”,我想就是因为有了 40 年的经历,对自己有了足够多的追问,知识也有很多的积累,在加上过往那么多的经历,所以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得出的道理,会勾起他过往或痛苦或幸福的回忆,然后他就会一种顿悟的感觉,对很多事情看得通透了,自然也就不惑了。

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审视内心,加上过往的经历带来的情感感受,你就会真的顿悟,然后深刻相信一个道理,这之后的行动,就不再需要刻意维持了,它会变成你的一种品质,一种态度。

现在我们再追问自己一遍,为什么我们“知道”却没有“做到”呢?

除了动机问题,也有可能是能力问题,也就是说,太难了,所以没有做到。

这就要说到舒适区的问题。“走出舒适区”,这种劝告我们应该听了上百遍,但这就像告诉我,不要呆在家里一样,也不告诉我应该去干什么,反正不要呆在家里就行,而对于舒适区,我想很多人也是这样的感觉。那么所谓的舒适区外面是什么呢?非舒适区吗?其实舒适区外面还有两个区,一个是拉伸区,一个是困难区,所谓拉伸区,勉强能够得到的地方,所谓困难区,做了必失败的地方,让我们远离舒适区,不是让我们直奔困难区,而是让我们前往拉伸区。

举个实际一点的例子,你想写作,但平时笔记也不记,遇到事情也不思考,你就直接去写,往往写不了多少就放弃了,此时对你而言,写作就是困难区,那对你而言拉伸区是什么呢?拉伸区可以是阅读,有了输入自然就会有输出,于是你去读古典名著,结果古典名著在你看来,又臭又长,看了几页就开始犯困,说明古典名著对你而言也是困难区,那对你而言拉伸区是什么呢?可能是文学小说,如果文学小说也看不下去,那可以再降一点,短篇小说,博尔赫斯、芥川龙之介、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卡夫卡,总会有你喜欢的,如果你还读不下去,你可能会想干脆读网络小说吧,但网络小说想一想,很明显是你舒适区里的东西,读这些东西,就跟你去刷短视频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这个时候你可以想,是内容的原因吗? 还是阅读时长的原因? 比如我每次都规定自己阅读一个小时,是不是可以调整为每天阅读 15 分钟?就这样一直行动思考并调整,最终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度,在适应拉伸区后,拉伸区就变成了舒适区,然后寻找下一个拉伸区,最终将写作从困难区变成拉伸区。

所以不要总是焦躁的想着一蹴而就,成长从来没有捷径,只要你有自己的目标,即便遇到困难,退却一步做了调整,只要继续行动,你就是在向目标前进。

除了动机和能力,还有就是提醒,举个例子,你的手机响了,但没有接,有可能是动机问题,比如是推销员的电话,你不想接。有可能是能力问题,光听见声音,找不到手机,四处在翻,能力遭到了限制。也有可能是提醒原因,你压根就没有听到电话铃声,自然也不会去接。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缺乏一个提醒,再引申开来,一种氛围。正如我们的 21 天学习训练营,每天大家都在打卡,你看到别人都在努力打卡,即便心中想要放弃,但还是会耐住性子看会书,一旦看了一点,很快就会沉浸其中,最终完成了打卡任务。这就是一种提醒,所以很多时候不仅仅要靠自己,也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群体氛围。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在给大家讲福格行为模型,福格认为,要使人们行动起来,三个要素必不可少。第一,充分的动机;第二,完成这一行为的能力;第三,促使人们付诸行动的触发。

福格行为模型可以用公式来呈现,即 B = MAT。B 代表行为,M 代表动机,A 代表能力,T 代表触发。要想使人们完成特定的行为,动机、能力、触发这三样缺一不可。否则,人们将无法跨过“行动线”,也就是说,不会实施某种行为。

所以当我们要实现一个行为的时候,可以从动机、能力、提醒的角度来思考我们没有做到,是在哪一方面有所欠缺,然后制定对应的措施来改进。

说真的,如果这个问题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这个回答我也就写到这里了,但是这个问题是“你如何理解知行合一”,要说到理解的话,其实要谈到中国哲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王阳明以及他的心学。我们了解王阳明,可能多是从课本中的唯心主义,由于跟马克思支持的唯物主义作为对比,让很多人认为唯心是片面的,主观的,意识的,这让很多人低估了王阳明这位大师,其实我对所谓唯心唯物的了解也不多,我想讲讲我了解的王阳明以及他的心学。

先简单介绍下王阳明的一生:

年少有为,少时便展露才华,但初入仕途不顺,两次落第,在第三次才终于金榜题名(27 岁),后来宦官擅政,因执意进言,被贬龙场,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但王阳明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并在此得到了顿悟,史称“龙场悟道”。后来局势变化,王阳明得以升迁,临危受命,先是南赣破贼,后是平定宁王之乱,55 岁又出征广西,最后病逝归途。

他是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被评价为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他是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一生除了赫赫战功之外,更是广收门徒,心念弟子,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仅从文字去看,我们可能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取得什么样功绩的人,不过按照当下的环境,其实你可以把盗贼之乱,宁王之乱,想象成疫情,或许你就能理解其伟大之处。

而回首王阳明的思想发展历程,不管是他在龙场悟到的“心即理”,还是后来的“知行合一”,还是他晚年提出的“致良知”,这些主张无不围绕着人心来说。既然这个问题问到“如何理解”,那我就分享下我对于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看法。

“心即理”,当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在“格物致知”的时候,王阳明却向众人说:“向心内求理,方得真知。”“心即理也”,格物穷理,不从物去“格”,而先要从自己的内心去“格”。

王阳明更是做诗:“道本无为只在人,自行自住岂须邻?坐中便是天台路,不用渔郎更问津。”

这首诗里,王阳明更加明了地告诉弟子如何求道:道在心中,无须去往那天台仙场,也无须去世外桃源,一切都靠自悟自得。

当我们感到迷茫困惑的时候,我们总是不停的向外寻求答案,搜一些答案,看一本好书,询问一些大佬,妄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找到所谓的答案。而在我们独处、无须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更是无所事事,如脱缰的野马,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扰的思绪上。

所谓心即理,就是在告诉我们,与其孜孜不倦的去格物致知,不如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整顿自己的思想,从我们的心中找出对待万物的态度,找出人生的道理。

就比如忠孝仁义,我们对于父母的孝顺,难道是因为书中这样写的你才去做的吗?我们看到一个好人被欺负,会生气难道是因为书中教你要生气的吗?这些理不存在外界,不存在于书本,只要你用心,这个理自然就出来了。

一切你所认为的流传在世的天理、真理和人生道理,其实都在我们心里,只不过有人把它从心里变成了行为和言语。为什么很多人听到一些理就觉得很对,这是因为它和你的心是契合的,而之所以和你的心契合,是因为你心中本来就有它。

接下来说说知行合一,在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前,古人一直分知行为二,认为知与行是两回事,人要先知后行。到朱熹,他把这个问题已分析得非常明确精微,他提出“先知后行”说,认为必须首先认清万物之理,然后才能去实践,否则实践就无根基。这一说法,在当时的读书人中被认为是至理。

王阳明却认为二者是同时进行的,知存在于行,行存在于知,知是行之主意,行为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实知之成。

我所理解的知行合一,不是说要告诫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而是:知行本就是一体。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要读书,这是我们的“知”,但是我今天并没有选择读书,而是选择了游戏动漫,此时我真正的“知”其实是“阅读是枯燥的”,于是带动了你的行为,即放弃阅读。你的知行其实是合一的。

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在提醒我们,要思考我们行为背后的真知是什么,知是行之始,从具体行为的角度推测真正的“知”是什么,这会让我们有一种自省的能力。但我觉得“知行合一”不仅仅是在提醒我们思考背后的真知,更是在告诉我们,知行一体,行也是可以改变知的,比如我最终并没有选择游戏动漫,还是选择了阅读,这个行为会带动我们“知”的改变,此时的“知”变成了“阅读的枯燥是可以被忍耐的,阅读之后,我会收获更大的快乐”,我们在下次遇到相同情景的时候,因为“知”发生了改变,我们就有可能做出跟今天同样的行为。长期以往,行动会最终带来“知”的彻底改变。

我以前常举“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的这个典故,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按照一个君子的标准一直去做事情,哪怕他内心有一些阴暗的想法,那他也是一个真君子。我以前只是觉得正确,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让我对这个典故有了更深的了解,那就是,行为才会反映我们背后的真“知”。

最后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致良知”,什么是良知呢,有很多的解释,这里引用《王阳明心学》这本书中的解释:

在儒学的语境中,“良知”常常与“良能”相提并论。良知良能,指的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如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然而,这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虽然是一种天赋,却非常容易在后天的生活中迷失。

大道至简,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人只要依着心中良知去行事,便能得心中安稳快乐。世间有太多人,不是心中无良知,而是他们被自己的私欲所蒙蔽、背叛了良知,才最终走上邪恶的路。

“致良知”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如何行事,更是在社会中如何处事: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写道:

“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

尧、舜、禹、汤等圣人,他们说的话百姓们没有不信任的,这是因为,他们所说的也只是推致了自己的良知,他们做的事百姓们没有不喜欢的,这是因为,他们所作的也只是推致了自己的良知。顺民意,顺良知,大家自然会信服你。

所以你再看王阳明的心学历程,从“心即理”开始,告诉我们不去外寻,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而“知行合一”则是告诉我们做事的方法论,知行一体,思考行背后的知,更要用行改变我们的知,最后返璞归真,“致良知”,遵循自己的良知待人处事,方得一生内心安稳。

以上是我对王阳明心学的浅薄理解,我并不是心学的深度研究者,只是分享一点自己的思考。

王阳明曾经公开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但我个人觉得呢,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无论两人的学说内容差异多少,这两人都是世人眼里的圣贤之人。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这世上没有无过之人,圣贤之所以能成圣贤,不过是他们比常人更善反省,面对自己的过错更易接受改正。王阳明如此,朱熹亦是如此。朱熹中年大力宣扬格物致知说,教世人于读书中求理,于万事万物中求理,及至晚年,他发现自己的这些理论有误人之势,遂痛悔反思,对自己的思想学说进行了修正。王阳明中年读朱子的中年理论,对此充满怀疑,及至他也走到人生晚年,才发现自己不过了解了朱子之学的前半部分,他也开始悔悟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熹与王阳明,他们拥有的是共同的美好品质,那就是自省,也正是这样的美好品质让他们成为世人眼里的圣贤之人。

所以无论你对知行合一是怎样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多自省,才是通往更优秀的自己的正确之道。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这本书的最后一章:

二十九日,王阳明再次召弟子周积来到自己的病榻前。这时的他已是气若游丝,几乎连眼睛也睁不开了。良久,他才缓缓睁开双目,平静地对身边的周积吐出三个字:“吾去矣!”

周积的泪流下来,他轻轻握着阳明先生的手问道:“何遗言?”阳明先生笑了,很轻很轻的一抹微笑,似一缕灿烂的朝霞,绽放在他那张苍白无血色的脸上,他用尽平生力气,对周积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言罢,王阳明即缓缓闭了双眸,与世长辞。

愿每一位读者,心向光明,初心不悔!

系列文章

冴羽答读者问全目录: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

如果喜欢或者有所启发,欢迎 star,对作者也是一种鼓励。

@CoderSerio
Copy link

受教

@ruanlz
Copy link

ruanlz commented Jul 15, 2022

但审视自己并不一定就能带来动机的转换,你还需要知识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阅读和行动。就比如关于“归属感”,怎样才能有归属感?我们只要在一个地方就有归属感吗?我向别人不断的所求会有归属感吗?我和社群的人等价交换会有归属感吗?又比如“快乐”,快乐分高级和低级吗?为什么有的时候,快乐完会空虚,而有的时候则快乐的很充实?一个充实的快乐需要有哪些组成条件?
——捉虫“索求”——

@ruanlz
Copy link

ruanlz commented Jul 15, 2022

看到关于“快乐”的高级和低级,想到了一个说法,快乐分为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两种。玩游戏之类只是消耗了时间,而写作这些,给世界带来了增量,快乐是持久的。

1 similar comment
@ruanlz
Copy link

ruanlz commented Jul 15, 2022

看到关于“快乐”的高级和低级,想到了一个说法,快乐分为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两种。玩游戏之类只是消耗了时间,而写作这些,给世界带来了增量,快乐是持久的。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3 participants